






進入21世紀以后,“和諧”成了當代中國最為鮮明、最為重要的主題。國家的發展、社會的進步需要和諧,而這種“和諧”的靈魂就是愛心!人際關系的和諧源于人們之間相互交融之愛,小愛之于己,大愛之于人,博愛之于自然、社會和國家。要人人有愛,處處有愛,時時有愛,使“愛心文化”彌漫于整個上。
“ 愛心文化” 以“愛”為核心,是對我國“仁愛”思想的繼承。“仁愛”歷來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,它提倡人與人之間應互相關心、互相尊重、互相友愛、互相幫助。仁愛觀念是中國傳統道德的“立人之道”,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。而“愛人”則是孔子關于“仁”的道德原則的第一要義。按照孔子的說法,“仁者”的含義就是關心人、幫助人,以幫助他人作為自己的最大快樂。孟子發展了孔子的“仁愛”思想,提出“親民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”(《孟子》)的道德觀,強調厚德載物的精神。因此儒家的仁義之道就是愛人。這種精神就是貫穿古今的人道主義精神,就像孫中山所說的仁愛“是中國的好道德”,對人對事“都用愛字去包括,這種中國固有精神應該發揚光大!
毛澤東在談論到孔子的智仁勇思想時曾指出:“仁象現在說的‘親愛團結’”(《毛澤東書信選集》)。他在《為人民服務》一文中,也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“互相關心,互相愛護,互相幫助”。中華民族這種道德傳統和深厚博大的“愛”正是今天互幫互助、助人為樂和為維護社會利益、人民利益而不惜犧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。用我們萬里人的話來說,就是“要創造一種關心他人,接納他人,對周圍的一切心存感激的心態”?梢姟熬G色萬里”、“愛心文化”就是對“仁愛”思想的繼承和發展。